在《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》里,有一条是“可用性和完整性规范”,它的基本要求是小程序要是完成品,能打开,可以运行;不应该存在严重的 Bug。

看起来只是最基本的要求,审核不通过的小程序,十有八九都是倒在了这里。

笔者尝试开发了一个小程序,让用户从 2016 年的院线电影中选出自己看过的,综合观影数量、时长和豆瓣评分,生成一个年度观影综合分。

这个小程序最终未通过审核,微信给出的意见是除了选择电影没有其他交互,功能过于简单。

所以,在完整性上,微信的要求非常严格。除了能打开,能运行,微信还希望第一批小程序能有着丰富的、可复用的功能。年度观影记录可能是一个不错的 HTML5 案例,但微信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小程序。

在可用性上,小程序的要求也很高。很多时候原因都称不上 Bug。例如,用户点击了收藏,但文章页面显示的收藏数却没有随之“+1”。在微信看来,这也是不行的。

除了这些,在开发过程中,小程序的限制还比比皆是。

小程序的技术框架基于浏览器内核,并增加了一些原生控件,所以,它提供了比 Web 应用更好的体验,也更像本地 app;另外,微信对单个小程序的限制是小于 1MB,你不用过于担心加载时的流量消耗。

但是,小程序毕竟不是原生 app,它的性能比不上后者;另外,在跨平台兼容上,小程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。很多小程序有体验很好的左右滑动切换杂志的交互,但是在开发小程序时,微信提供的动画方案并不能完美复制这个交互,他们也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个交互。

不少开发者说,从技术上来看,小程序一点都不新鲜,它介于 Web 应用和 App 之间,结合平台特点连接开发者和用户,Facebook 早就做过类似的尝试,小程序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而且,微信小程序算得上要求最严格的平台。

1,张小龙非常明确地表示,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,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,甚至连分享到朋友圈的二维码,都不能以长按识别的方式进入小程序。这基本上完全切断了二维码的人际传播链条,我们只能通过直接扫码,或者对话和群聊中的小程序页面触达它。

2,微信承诺小程序可以被搜索到。但是,微信仅对小程序的名字、描述和 5 个标签建立索引,这就意味着,除非你本来就知道这个小程序,否则很难通过关键字找到它。

“比如,我做了个小程序,提供各个城市攻略,但当用户想找北京攻略,进行搜索,很可能完全找不到它,因为我没法告诉微信,我都能支持哪些城市有哪些方面的攻略,那微信当然就不能帮用户找到它所需的小程序。”他在知乎问答中写到。

3,小程序对消息推送的限制非常严格。

在没有用户确认的情况下,小程序每周只能主动推送一条消息,而且,不是任何消息都能推送,只有通过审核的模板消息才能推送。所谓模板消息,就是预设好形式的消息。如果你绑定了招商银行的微信服务号,当你使用信用卡消费时,就会收到一条诸如“信用卡消费 XXX 元”的模板消息。

对开发者来说,最大的问题是,在这么多的限制条件下,微信并没有告诉他们该怎么做。

开发者熟稔的一套短时间内迅速获取用户、增加流量的做法,在这里并不适用,甚至会惹来封号的危险。

至少从运营规范里,小程序是坚决拒绝诱导点击、分享、垃圾信息推送的,从对公众号的铁腕政策来看,微信也有这样的意愿。

小程序就像一个 “中央集权” 的产物,一出生就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:为效率而生。

想在小程序上取胜的唯一可能性,也许就是把最好的资本、聪明人请进来,不想其它的路子,蒙头做好产品,一起来想一想你们原本该想却没想的问题。

另外,微信为小程序提供的也不都是限制,它还有吸引开发者的最大好处:

第一,微信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,所以,它为小程序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。

未来,在线下的咖啡馆、书店里,可以通过扫码直接跳转到小程序,提供关于此地的介绍、特色信息等。

第二,微信生态。小程序可以调用微信支付、获取微信用户信息等,这对开发者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另外,小程序也在尝试给开发者更多的入口。去年 12 月,小程序允许开发者添加了“客服聊天系统”,当用户主动点击,并使用了客服消息后,就会在微信对话页面出现一个类似订阅号的入口。